什么是ABO、Rh血型系統?
血液有不同類型是奧國病理學家、免疫學家卡爾·蘭德斯坦納(一八六八~一九四三)在一九零二年提出的。他曾從自己和五位同事身上取得血液樣本,合成三十個樣本,進行觀察研究。他發現有的樣本成功混合,有的卻發生凝結(黏在一起)。他于是領悟,每個樣本的情況并不完全相同。有兩人的樣本,紅血球上有一種稱為「Anti-gen」(抗原)的物質,他于是以「A」作標記;另外兩人的樣本,另有一種「抗原」,他依字母順序,以「B」作標記;只有一人的樣本,A抗原和B抗原都沒有,但血清中卻有兩種抗體,他自己的血液也是如此,他于是以「O」(表示無抗原)作標記。后來,他發現有一群人的血液,既有A抗原,也有B抗原,他便叫它做AB型。
從此,血液便分為A型、B型、AB型、O型。
A型血型:28%, B型血型:24%, O型血型:41%, AB型血型:7% (O型血型由華南地區到華北地區比例遞減.O型血型是東南亞的代表性血型。)
Rh血型:在ABO血型系統中,有一種RH血型,是ABO血型系統的另類。1940年Landsteiner和Wienner發現人紅細胞上的Rhesus(Rh)系統的抗原。他們把恒河猴的紅細胞注射給兔子,發現被免疫的兔子血清內含有一種抗體,能凝集85%歐洲血統人的紅細胞。這些被凝集的紅細胞叫做“恒河猴陽性”。Rh是英文恒河猴(Rhesus ms)頭兩個字母。在臨床上,凡帶有D抗原者稱為Rh陽性,不帶D抗原者稱為Rh陰性。
Rh血型在臨床上有重要意義。在我國除幾個少數民族外,Rh陽性率99%以上,所以因Rh血型不合而發生的同種免疫現象較為少見,但其重要性不可忽視。Rh陰性的人輸入Rh陽性的血液后(特別是多次輸血)在其血清中可以出現抗Rh抗體,若再輸入Rh陽性血液,就可發生凝集,造成溶血性反應。另外,一般人血清中雖沒有Rh抗體,但Rh陰性婦女若孕育Rh陽性胎兒,胎兒的紅細胞一旦進入母體,也可刺激母體產生Rh抗體。遇此即使第一次給母體輸血,也可引起溶血反應。
Rh陰性血是一種稀有血型。在漢族人口中,這種血型的人僅有千分之三,再分配到A、B、O等血型,比例更是不到萬分之一。